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老布,(https://xueqiu.com/2431057144/325595651)
上瘾的本质是大脑的适应性机制被“劫持”了,导致奖赏、记忆和决策系统失衡。
上瘾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,涉及大脑奖赏系统、学习与记忆、情绪调节以及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的互动。以下是其核心机制的分点解析:1. 奖赏系统的激活:多巴胺的主导作用多巴胺释放:成瘾行为(如使用药物、赌博、游戏)会直接或间接刺激大脑的腹侧被盖区(VTA)和伏隔核(NAc),导致多巴胺大量释放,产生强烈的愉悦感(即“快感”)。奖赏预测误差:大脑会对预期奖赏与实际奖赏的差异敏感。成瘾物质或行为往往提供“超预期”的奖赏,强化重复行为的动机。耐受性形成:长期刺激导致多巴胺受体下调,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获得同等快感,形成恶性循环。2. 条件反射与强化学习正强化:成瘾行为带来的即时愉悦感(如吸毒后的欣快感)会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行为。负强化:成瘾行为还能缓解负面情绪(如焦虑、戒断反应),进一步巩固行为模式(例如“借酒消愁”)。线索关联:环境线索(如看到打火机联想到吸烟)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触发渴求,即使生理依赖消退后,心理依赖仍可能持续。3. 前额叶皮层与自我控制的失衡执行功能受损:前额叶皮层(负责决策、自控)在成瘾中功能减弱,导致冲动行为增加。即时满足偏好:成瘾者更倾向于选择短期奖赏(如快感)而忽视长期代价(如健康损害),这种现象被称为延迟折扣。4. 神经可塑性:大脑的适应性改变突触重塑:长期成瘾会导致与奖赏、记忆相关的脑区(如杏仁核、海马体)发生结构性改变,形成对成瘾行为的“病理性记忆”。敏化现象:对成瘾线索的反应增强(如闻到烟味异常兴奋),而对自然奖赏(如美食、社交)的兴趣降低。5. 心理需求与情感逃避情绪调节缺陷:部分成瘾者通过成瘾行为应对压力、孤独或创伤,形成“自我疗愈”的依赖模式。认知扭曲:合理化行为(如“我就抽最后一根”)、否认问题严重性等防御机制维持成瘾。6. 社会与环境的助推同伴影响:社会认同或群体压力可能促使成瘾行为(如青少年吸烟)。易得性:成瘾物质或行为的便利性(如手机随时可玩游戏)增加依赖风险。文化因素:某些文化对特定成瘾行为(如酒精)的宽容态度可能加剧问题。干预方向1. 阻断奖赏路径:药物(如纳曲酮)减少多巴胺释放或阻断受体。2. 认知行为疗法(CBT):改变对成瘾线索的认知反应,增强自控力。3. 环境隔离:减少接触触发因素,重建健康社交网络。4. 正念与情绪调节:通过冥想等方式应对渴求,替代情感逃避模式。